历史开讲?
春秋战国时期,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誉为人类历史上的“轴心时代”。这一时期,思想空前活跃,百家争鸣,名士层出不穷,宛如群星闪耀夜空。
在这众多卓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中,有一位人物格外独树一帜。他既能执笔文治天下,又能策马武定乾坤。在军事理论领域,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孙武并肩齐名的杰出军事家;在政治改革方面,他主导的变法堪比商鞅的锐意革新。
这位足迹遍及卫国、鲁国、魏国和楚国,终其一生始终在纷乱中奋战,堪称战国时代的“卷王”——吴起。
吴起的一生,就是一部不息的战斗史,是一段“生命不止,内卷不休”的传奇。
展开剩余89%在那个中国历史最动荡、最复杂的时代,吴起凭借他的坚韧与才华,掀起滔天巨浪,推动时代达到了新的巅峰。
在故乡,卷“死”乡党。
吴起,出生于卫国左氏一族,即今山东定陶地区。关于他的出身,学界尚有争议:有人认为他来自富裕的商贾之家,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逐渐衰落贵族的后代。但无论如何,吴起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质无忧却缺乏政治地位的环境。
卫国素有“多君子”之美称,孔子游历列国时,在卫国逗留时间最长。这里不仅是君子之乡,也盛产精明的商人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以及商圣范蠡都曾在此经商。吴起的同乡吕不韦,更是凭借卫国商人的政治敏锐性,推算出秦公子子楚在赵国的特殊价值,并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、最成功的“期货交易”,为秦始皇最终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。
然而,吴起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,对经商毫无兴趣。父亲早逝,母亲一手抚养他长大,长期与百姓同苦,使他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感知。
因此,充满正义感的少年吴起,强烈反感世袭制度带来的压迫,立志推翻腐败政权,将那些仗势欺人的贵族逐出权力核心。这一革命理想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,成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。
当时的社会现实决定了,要想改变社会,唯有投身官场。吴起决定倾尽家财谋取官职,但最终未能如愿,反被乡党讥讽羞辱。气愤之下,他愤怒杀死了三十多名嘲讽者,决定逃往鲁国。临别时,他对母亲立誓:“若不能做卿相,绝不归卫!”
这誓言悲壮而坚决,让人联想到两千多年后日本武士西乡隆盛的名诗:“男儿立志出乡关,学若无成死不还。埋骨岂期坟墓地,人间到处有青山。”吴起的离别誓言,同样凝聚着壮烈的决绝。
在仕途,卷“死”妻子。
24岁那年,吴起来到楚国,拜孔子弟子曾参为师,继续钻研儒学。他内心改造社会的火焰始终未灭。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,他忆起誓言,毅然决定不回家奔丧。此举违背了儒家孝道,最终与曾子断绝师生关系。
但吴起未曾停步,他一边深入研读儒家经典,一边刻苦钻研《孙子兵法》,在鲁国谋得一个中等官职。正值齐国田氏日渐强大,准备取代姜氏并侵略鲁国之际,鲁国急需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抵御强敌。
鲁国历来军事薄弱,鲜有名将,这正是吴起梦寐以求的机遇。就在鲁君准备任命他为将时,却有人揭发其妻是齐国人,且吴起与齐国有种种联系。为扫除疑虑,吴起毅然做出“杀妻求将”的决断。
这一果断举动短暂赢得鲁穆公信任。吴起率军在战场上以少胜多,击败强敌齐军。然而,他的卓越战绩也激起了鲁国贵族的嫉妒,杀妻事件引发的道德风波,加上贵族势力的挑拨,使得鲁穆公对他的信任日渐减少。
被排挤的吴起得知魏国正在变法图强,便决定投奔魏国,寻求新机遇。
在魏:秦人不敢东向。
30岁那年,吴起来到魏国,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。魏文侯慧眼识才,任命吴起为将,攻打秦国西部。吴起军事才能日益锋芒毕露,接连攻克临晋、元里、洛阴、郃阳等地。秦军退守洛水以西大片土地,被吴起成功占领。
吴起治军严谨,亲力亲为。《史记》记载,他与士卒同衣食,不设席位,不骑乘,亲自背负军粮,和士兵同甘共苦。他贯彻“官兵平等”理念,甚至曾亲自跪地为患毒疮士兵吸脓,令军心大振。
他严明军法,强调“恩威并重”。有士兵越位冲锋,虽立功,仍被处死以儆效尤。吴起总结“服从三乐法”:发令时人乐于听从,出兵时乐于参战,冲锋时乐于效命。
他创立了中国首支职业重装步兵——魏武卒,这支武装精良、战斗力极强的部队,成为魏国军力的中坚。
魏文侯在吴起辅佐下国力大盛,公元前396年逝世,继任的魏武侯对吴起忌惮三分。
公元前389年,秦国五十万大军攻魏河西阴晋城,吴起率五万魏武卒迎战,得魏武侯及骑兵战车支援。秦军虽然兵力强盛,但完全低估了吴起的谋略。
吴起动员士兵,将这场战争描述为梦寐以求的荣耀和财富机会,极大激发了士气。随后,他巧妙布阵,假装撤退,待秦军阵脚大乱,反扑而上,将五十万秦军全歼。此战让秦国心生阴影,数十年不敢轻易与魏交战。
尽管战功赫赫,吴起依然遭魏国贵族排挤,最终被迫离开军权,转而寻求他处施展才能。
在楚:三晋不敢南谋。
此时楚国悼王志在改革强国。刚失去魏国职位的吴起投奔楚国,得到悼王重用,先任苑守,一年后掌管军政大权。
吴起敏锐察觉楚国弱兵贫国根源,归结为官员贵族数量庞大,既威胁君主,又剥削百姓。于是他推动“损有余、补不足”的改革,裁撤冗员,削弱旧贵族特权,将节省的经费用于军备建设。
为了防止被裁贵族滋事,吴起强制将他们迁往偏远荒地开垦。
他还严肃官场纪律,禁止走后门,要求官员忠于君主、忠于国家。这一举措触动了许多贵族利益,遭遇强烈抵抗。
但吴起凭实力说话,改革成效显著,楚国军力增强,南扩江西、湖南、广西部分地区,北面在与魏国战争中再获胜利。战无不胜的“卷王”吴起再次大放异彩。
死后:七十余仇家惨遭灭族。
吴起的改革使楚国焕发生机,军事、政治、外交齐头并进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吴起最强大的靠山楚悼王骤然去世。
刚从前线回来的吴起赶赴悼王治丧之地,遭贵族势力围攻。危急时刻,他扑身抱住悼王尸体,利用楚国法律“妨害王尸者三族皆灭”的威慑力,迫使敌人停止攻击。
吴起用尽最后力气完成这最后一卷,也犹如投下核弹,随之楚国七十多家贵族被连根拔起灭族。
然而,吴起死后,楚国改革失去动力,发展戛然而止。
22年后,吴起故乡同乡商鞅抵达秦国,借鉴改良吴起变法,辅佐秦孝公推行变法,开创“富国强兵”的秦国新纪元。
韩非子感叹道:“楚不用吴起而削乱,秦奉行商君而富强”,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。
卷尾语
回望吴起被排斥的一生,虽有冷酷和倔强,却也闪烁着温情的光芒。
他的“卷”,是对理想坚定不移的追求。通晓兵家、儒家、法家学问,他凭真才实学,矢志建立君主贤明、政治清明、军事实力强大的理想国度。他言:“君能使贤者居上,不肖者居下,则阵已定矣;民安其田宅,亲其有司,则守已固矣;百姓皆吾君,而非邻国,则战已胜矣!”
他的“卷”,体现了对信义的坚守。有一次,吴起留老友吃饭,约定再相聚,待友人迟迟未至,他一直守候至第二天清晨,派人寻找直到好友现身,才共进晚餐,足见其重诺守信。
他的“卷”,是对命运的执着抗争。终生征战,战无不胜,连死也设计得悲壮豪迈。
难怪文豪郭沫若在《述吴起》中,盛赞他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永不磨灭的人物!
参考文献
[1] 司马迁《史记》,上海:中华书局,1959年。
[2] 杨宽:《战国史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3年。
[3] 杨宽: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6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.南平期货配资.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