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412年,齐国的国君齐宣公下令集结大军,准备向邻国鲁国发起进攻。面对强盛的齐国军力,鲁穆公心中惶恐不安,深知鲁国远非齐国的对手,胆战心惊。
于是,鲁穆公迅速召集群臣,共同商讨应对之策。有人提出:“吴起精通兵法,在鲁国乃是数一数二的军事奇才。若能让他率军作战,必能有效抵挡齐军的攻势。”这建议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。
然而,也有反对之声响起:“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,现在两国交战,万一吴起是齐国派来的间谍,岂不可怕?”这番话令鲁穆公深感疑虑,最终放弃了任命吴起为帅的计划。
吴起得知此事后,竟做出惊人之举——他拔出佩刀,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妻子,并砍下她的头颅。将头颅包裹后,直赴朝堂,跪拜鲁穆公前,恳请道:“臣已斩杀齐国卧底,请大王明察。”他的决绝震惊了众人。
展开剩余91%尽管行为残酷,鲁穆公仍觉得鲁国当前需要这样铁血果断的人物,遂任命吴起为军队统帅。果然,吴起带领军队很快击退了齐国大军,取得了显著胜利。
然而,鲁穆公的心情并未因此好转。他并非真心想打败齐国,只希望吴起能拖延时间,争取让鲁国少割让些土地。
就在此时,有人劝谏鲁穆公:“大王,速速撤掉吴起的帅位,再打下去,鲁国恐怕要遭大祸。”理由确实合理:鲁国实力微弱,不可能轻易击败齐国,否则必将招致其他诸侯国的忌恨;此外,鲁国与卫国同为盟友,而吴起原是卫国人,鲁穆公重用他,形同背弃卫国。
对鲁穆公而言,宁愿忍受割地,也不愿引火烧身。于是,他果断撤除了吴起的统帅职务。
更糟糕的是,吴起为求帅位杀妻的事迹早已传遍鲁国街头巷尾,民众对他恨之入骨,辱骂其为无情无义之徒。
因此,从君王到百姓,无人喜爱吴起。然而吴起并未离开鲁国,他仍怀抱着对鲁穆公的期望,渴望能重新被重用。
韩非《韩非子》中记载:“或谓起曰:‘人死后,其血已流,其骨化灰,其灰成土。如今季孙刚开始流血,其未来可知乎?’”暗示局势尚未明朗。
此时,鲁国内部风云突变,“三桓”之一的季孙氏首领遭遇暗杀。吴起担忧自己成为政治牺牲品,毅然决然离开鲁国。
离开鲁国后,他听闻魏国君主识人善用,遂决意前往魏国投奔。
当时,魏国君主是魏文侯,作为魏国首任君主,他成功将魏国发展成战国七雄之一。
魏文侯用人之道独到,善于任用两类人:一类是不愿为国效力的“非臣者”,另一类是品行不正之人。
“非臣者”指那些不愿做官的人。魏国有一隐士段干木,其师子夏乃孔子弟子,声名远扬。魏文侯敬重子夏,得知段干木德高望重,便亲自登门邀请他辅佐。
然而,段干木无心官场,宁愿隐居,魏文侯的高官厚禄毫无吸引力。甚至为了避开魏文侯,他从家后院翻墙逃走,表现出坚定拒绝之意。
魏文侯对此不仅不怒,反而更尊敬段干木。
有一次魏文侯路过段干木家门,特地下令停下马车,向紧闭的大门行礼。
随从疑惑:“大王为何如此尊敬?”魏文侯回答:“他是真正贤人,我怎敢无礼?他不愿为臣,我怎敢轻慢?”
魏文侯尊他为老师,常登门求教,且每次会面时皆站立,即使疲惫也不敢坐下。
魏国国相翟璜对此极为不满,自觉虽为魏文侯挖掘人才,却未受同等待遇,遂直言不讳表达不满:“大王,我功劳胜于段干木,何故您却如此敬他而不待我?”
魏文侯笑答:“段干木不做官、不收钱,我只好以礼待之。你愿任国相、领厚禄,理应有所不同。”显示其用人有别,既赏识“非臣者”,亦尊重有实利者。
另一类“不正之人”多品行有缺,如吴起便属此类。
吴起因母亲去世不归奔丧,且为争帅位残忍杀妻,已被扣上“不仁不孝”的帽子,遭鲁国百姓唾骂,鲁穆公不敢重用。
魏文侯则不以为意,手下有许多类似的“不正之人”,乐羊便是代表之一。
公元前408年,魏文侯派乐羊攻中山,乐羊儿子乐舒在中山任官。中山君武公派使者威胁乐羊:“你儿在我手中,不撤兵便杀之!”乐羊无动于衷,继续攻打。
武公愤怒杀乐舒,将其肉煮熟送给乐羊。令人震惊的是,乐羊竟然将肉羹吃尽。
消息传至魏文侯,他感叹乐羊忠心至极。大臣却提醒:“他连自己儿子肉都敢吃,还怕什么?”由此魏文侯心生疑虑。
据《战国策》记载,乐羊虽战功赫赫,但也遭质疑。战争持续三年,朝堂争论不断。魏文侯虽怀疑,仍按兵不动,直至乐羊凯旋后才公开弹劾。
吴起与乐羊一样,战场上无可挑剔,但私德有缺。吴起残杀妻子,乐羊食子肉,皆令人震惊。
魏文侯看重的是他们的战功与效忠,给予信任,也让他们知自己的位置。
正因如此,魏国吸引了众多奇人异士,吴起自然也选择归附于此。
抵达魏国后,吴起得知翟璜善于荐才,便投奔翟璜,成为门客。
翟璜赞赏吴起军事才能,向魏文侯推荐。魏文侯未即刻召见,而是先征询国相李悝意见。
李悝是战国变法先驱,著有《法经》,对魏国发展影响深远。
魏文侯问李悝:“你怎么看吴起?”
李悝道:“吴起虽贪名利,好色,但领兵打仗远胜司马穰苴。”
此言一出,魏文侯决定召见吴起。
吴起特意穿儒服拜见魏文侯,投其所好,却讲授兵法而非儒家治国。
魏文侯故作不感兴趣,试探吴起。
吴起洞察其意,直言:“大王这是违心之言,您以往行为已昭然若揭。”
他进一步指出,魏文侯虽口称不喜战争,却处处准备作战之势,马车严密防护,武器异常,表明雄心壮志。
吴起强调,没有合适的将领,这些兵器不过是虚设。
他告诫魏文侯,仁义虽重要,但面对敌人若不敢战,非真正仁义;视将士为无谓死难,非真仁。
他提出治国八字方针:“内修文德,外修武备。”
这番话深得魏文侯心,最终决定重用吴起,甚至在宗庙举行隆重拜将礼。
这只是吴起开始,他的野心是成为国相,实现“不为卿相,不复入卫”的誓言。
公元前396年,魏文侯去世,其子魏击即位,史称魏武侯。魏武侯设立西河郡,任吴起为首任郡守。
西河原属秦国,吴起攻取此地后镇守,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。
据《吴子兵法》统计,吴起一生打过76场大战,赢得64场,剩余12场不分胜负。
吴起成功秘诀归结于“术”与“法”,成为富国强兵的核心武器。
攻中山时,吴起与士兵同吃同住,展现与士兵同甘共苦的风范。
一次有士兵患脓疮,吴起亲自为其吸脓,体现其“爱兵如子”。
但士兵母亲识破吴起用心,含泪说:“吴起如此救助,实为借恩情换忠诚,我儿终将赴死。”
吴起这种“术”手段,目的在于激励士兵忠勇,但不能显露过度。
此外,吴起也强调“法”的重要。魏武侯问必胜秘诀,吴起答:“令令悦人,军兴人勇,战死无悔。”
他建议颁布法令:“有功必赏,无功必励。”以激励军心。
魏武侯接受建议,制定法令。
公元前389年,秦惠公率50万大军进攻西河,吴起仅率5万兵力。
尽管人数悬殊,吴起却有信心,因为他所带兵皆无功之士,却已渴望献身。
最终,魏军以少胜多,阴晋之战成为典范。
魏武侯视察西河,吴起全程陪同,抓住机会展示才华。
魏武侯赞叹西河险峻,女婿公叔痤附和。
吴起却断言:“依靠险峻无法保国,成霸关键在德行。”
他引用古代三苗、夏桀、商纣例子,告诫若无德政,险地亦不能守国。
此言令魏武侯折服,委以全权。
吴起竭力治理西河,政治清明,治安良好,边防坚固,秦国不敢侵犯。
其威望日增,魏武侯敬重备至。
据《新序》记载,魏武侯自视甚高,独断专行。吴起劝诫,以楚庄王朝堂寂静忧国故事启发,令魏武侯反思。
魏武侯顿悟,将吴起视为师长。
一切似乎顺利,但吴起始终未获国相任命,反而得知田文被任命。
吴起苦闷难眠,质问田文:“你哪里比我强?”
田文谦逊承认不及吴起,却指出自己年长且为魏国开国元老,适合稳定朝政。
吴起最终承认:“如今大王依靠你。”
《吕氏春秋》评曰:吴起只见自己长处,不知短处,因此虽有功,却最终遭遇大难。
司马迁《史记》亦感叹其才华与命运之悲。
这段历史,展现了吴起身为军事天才,性格却充满争议的复杂人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.南平期货配资.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