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赵国名将赵奢,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是:他曾经击败过秦军。紧接着,大家或许会好奇,既然他能打败强大的秦军,那他是否还有其他著名的战绩呢?其实,史书对赵奢的记载非常有限,我们仅知道他曾率军进攻过齐国,但具体战果并无详载。真正让赵奢名垂史册的,除了那场著名的阏与之战,还有他那个因“纸上谈兵”声名狼藉的儿子赵括。
说起阏与之战,事情其实颇有些戏剧性。公元前270年,秦国攻打韩国,攻克后顺势准备从赵国夺取一块土地。到了公元前269年,秦军占领了赵国的阏与地区,公然挑衅。面对秦国的侵略,赵国该如何应对呢?朝堂上大部分大臣与将领,如蔺相如、廉颇和乐乘,都建议通过谈判解决,避免与秦军开战,认为正面交锋必定失败。赵惠文王其实也不想轻易动兵,心中已有最坏打算,宁可放弃阏与,转而从邻国那里抢夺土地补偿损失。
然而,在这关键时刻,赵奢挺身而出,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:“狭路相逢勇者胜!我们赵国忍辱负重多年,是时候给秦国一点教训了!”最终,赵惠文王采纳了赵奢的意见,任命他为主将,率军前往阏与迎战秦军。虽然多数朝臣反对,甚至连赵惠文王心中也并非十分情愿,只有赵奢坚决认为必须开战,这其中的复杂背景值得深思。
关于赵奢之前究竟立下过哪些战功,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。如果他真是个无甚战绩的将领,为何赵惠文王甘冒朝臣反对,依然委以重任?阏与之战结束后,赵奢还活了五六年,却未见再次率兵作战的记载,反倒是留下了他对儿子赵括的训诫。这不禁让人觉得,赵奢的历史存在似乎只有两个节点:一是打赢阏与之战,二是警示赵括的无能。
展开剩余64%我个人有一个大胆猜测:赵奢在赵国本就享有较高声望,至少不逊色于廉颇。正是基于这一点,我们才能理解赵惠文王为何愿意在他身上押宝,说明他确实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名将。作为赵国的顶尖将领,赵奢理应有不少正面记载,但儿子赵括的失败给赵奢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。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导致赵国惨败,结果赵奢的功绩被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抹去,仅留下阏与之战和临终训子的故事。
留下临终训子的记录可以理解,那是为了突出赵括的无能,也映射出赵孝成王用人不明的弊端。但为什么阏与之战一定要保留下来呢?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首先,阏与之战打得极为精彩,充分展现了赵奢作为名将的冷静、理智、狡诈和果断。将赵奢与赵括对比,差距明显,真是虎父犬子,差距巨大。赵奢在赵惠文王面前慷慨激昂,率军出征时却表现得十分低调甚至有些谨慎。
抵达前线后,大家都以为即将交战,没想到赵奢却下令全军止步,布置了一个坚固的龟甲阵。有人劝他“兵贵神速,应尽快迎敌”,他却二话不说斩杀了这名亲信。从此无人敢质疑他的命令。赵奢这种“窝囊”的表现反而让秦军误判,误以为赵军不想真正交战,仅是摆阵作势。秦军因此放松警惕,赵奢把握良机,一举发动猛烈攻击,令秦军伤亡惨重。如此精彩绝伦的战役,自然被后人铭记。
其次,阏与之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。提起赵惠文王,很多人心中形成两个固定印象:面对周边国家他严厉强硬,而面对秦国则软弱无力。阏与之战改变了这一印象,显示只要赵惠文王决心坚定,赵国完全有实力击败秦军。这表明当时天下局势并非“一超多强”,而是秦赵两国强强争霸。虽说这段争霸时间不长,十年后两国便爆发了长平之战,国运因此天翻地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.南平期货配资.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