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钱穆说,不读《坛经》,就不懂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色。
这是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撰写却被尊称为经的典籍。
它彻底颠覆了传统佛教的修行方式,主张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让禅宗从高深莫测的寺院走向市井街头,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。
今天再看《坛经》,我们会发现其中好多句子智慧深刻,常读常新。
#01
不悟即佛是众生,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
释义:佛性本具,迷悟只在转念之间。
我们常常觉得离佛很遥远,认为自己只是凡夫俗子,充满烦恼,而佛是高高在上的觉悟者。
但慧能告诉我们,佛与众生的区别不在身份、地位或能力,而在于是否觉醒。
佛是觉悟的众生,众生是未觉悟的佛。
就像一块金子被埋在土里,金子本身没有变,只是被尘土遮蔽;同样,我们的佛性从未消失,只是被无明、执着、妄想所覆盖,陷入执迷。
所以人需要顿悟。
直到你不再被妄念牵着走,不再被外境左右,那一刻,自然就圆满了。
#02
即心名慧,即佛乃定;
定慧等持,意中清净。
释义:当下的觉知就是智慧,觉悟的境界就是禅定;定与慧平衡统一,内心自然清净。
很多人以为要先修定、再开慧,或者先学理论、再实践,但六祖指出,定慧本是一体,就像灯与光不可分割。
“意中清净”不是强行压制念头,而是像镜子照物一样,念头来了不抗拒,去了不追逐。
这种境界,又可喻为“竹影扫阶全不动,月轮穿沼水无痕”,外界纷扰如竹影摇曳,内心却如石阶纹丝不动;欲望如池中月影,智慧则像池水,映照一切却不留痕迹。
#03
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
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
释义:无论身处何地、何时,只要每一个念头都不愚昧,始终以智慧行事,这就是真正的般若修行。
智慧不仅是书本知识,更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保持觉知。
真正的般若行,是面对利益诱惑时不起贪念,被人误解时不生嗔恨,成功时不骄狂,失败时不颓废。
很多人误以为修行必须打坐念经、远离尘世,其实修行就是把每一个念头、每一件小事都变成智慧的练习场。
不用等到将来某一天开悟,此刻的清醒,就是悟;此刻的愚痴,就是迷。
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,时间久了,这种觉知就会成为一种本能。
#04
心不住法,道即流通,
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
释义:如果内心不执着于任何方法、观念或外在形式,真理(道)就会自然流动无碍;但如果心被某种方法或执念束缚住,反而会把自己困住,失去自由。
这句话的核心是教人不执着,随缘应事。
该打坐时打坐,该工作时工作,该照顾家庭就照顾家庭,心不偏执于某一种固定模式,而是灵活应对生活。
就像流水一样,遇到石头就绕过去,遇到低谷就填满它,从不停滞在某处。
很多人活得很累,就是因为“住法”。
比如执着必须成功、必须被人认可、必须按某种标准生活,结果焦虑缠身。
而真正通透的人,做事时全心投入,但内心不黏着,成功失败都能坦然接受。
心自由了,世界自然就宽广了。
#05
此心本净,无可取舍,
各自努力,随缘好去。
释义:我们的心原本就是清净的,没有什么是必须抓住或舍弃的;每个人只需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,然后以随缘的心态面对结果,坦然前行。
人生中很多事情,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态度和行动,而结果往往取决于各种因缘条件。
比如,你努力备考,但考试是否顺利还取决于题目难度、临场发挥等;你真诚待人,但对方是否回应却无法强求。
“随缘好去”不是听天由命,而是在努力之后,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一切可能。
当你不再被“必须得到什么”束缚,反而能活得更自由、更轻盈。
就像云聚云散,风来风去,一切本无挂碍,何必自寻烦恼?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宇优配.南平期货配资.星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